「我已衰老交搏, 就像捧著自己殘掉的殼,再一口一口吃掉,期望可以捧起這褪去的肉身與靈魂老化,把自己吃掉,在舞蹈裡重生。」
80 歲的林絲緞,走在冬日野柳,吟著自創的無名詩,道盡當下心情。五六十年前仍為海防禁區,一群攝影家畫家,偷偷在此創作,為的是天人原始之美,青春的林絲緞舞在海空中,成就了許多繪畫及攝影作品。
1956 年,16 歲的林絲緞在張義雄的畫室,成了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她自然不造作的舞蹈體態,很快地成了藝術家創作的繆思女神,在師大美術系近十年,贏得了師生敬重,也在耳濡目染中,成長出她獨特的藝術之路,張義雄、廖繼春、陳景容、楊英風、席德進、鄧南光、柯錫杰、郎靜山…..等台灣重量級畫家,攝影家、雕塑家幾乎都與她合作過,甚至日本攝影家三木淳也慕名來台。
然而走出藝術圈外,她卻得承受社會巨大壓力,於是她在 1961 及 1965 年,舉辦了以自身為主體的畫展及攝影展,試圖與社會溝通,竟引起轟動,社會對美術界的論戰,成了台灣藝術史上重要事件。
林絲緞在 1960 年代的藝術界影響,似成了歷史對她的唯一定義,隨著她 25 歲模特兒退休,社會也將其淡忘。 之後她力抗物化模特兒的被動觀點,反轉創作的主客位置,以一輩子實踐「身體舞蹈,是最當下的社會性」這句話。
1975 年台灣第一個現代獨舞「絲緞舞展」,由楊英風設計舞台,戴洪軒音樂設計,以現代詩及抽象舞台,打開了台灣舞蹈的新局。但不巧,發表前一個月,蔣介石逝世,全國進入國殤期,所有活動停止宣傳,這場重要的跨界舞作,竟也未載入史冊,《獨舞者的樂章》即以此遺漏的歷史來命名。
1970 年代後,林絲緞就展開跨界藝術教育,倡議婦女舞蹈平權,啟發式兒童舞蹈,及身心障礙藝術統合式教育……等,實驗性的肢體教育,不僅在理念上,更從社會上來實踐,儘管學院體制忽視了這位先驅者,但她仍默默獨行至今。
拍攝前,就思考如何面對這戲劇性十足的藝術家,考量若過度的人物故事化,易形成單薄的刻板印象,深思後,決定壓低導演的風格敘事,平實地呈現其一生藝術脈絡,以其理念為表現主體,較能貼近她本人思維。
因此,我不以導演或家人立場書寫,而決定以「檔案紀錄片」的概念拍攝,考掘大量史料,以主人翁回憶為主體,尋找檔案佐證。幸運地,我們找到了楊英風為她雕的塑像,還原當時工作狀態,也找到了陳景容畫家,重新擬繪其背影,並尋獲 1950~1980 年代的珍貴影音,於本片第一次披露,例如:1975 年獨舞的錄音盤帶及幻燈片,數位修復後,讓 80 歲的林絲緞,以舞蹈重新與自己對話。也找到了 80 年代 8mm 影片中紐約艾文艾利舞蹈室中的影像。
還有婦運前輩李元貞,追溯林絲緞在 80 年代的婦女舞蹈平權運動……,苦尋這些資料,只為了解其理念並置建構文本。主流歷史記載不斷被書寫,其他的就永遠不被看見,身為紀錄片工作者,時常自我提醒,多一點考掘及包容,別再複製歌頌主流觀點。
被主流邊緣化的人事物,如何透過影音文獻來佐證建構,呈現林絲緞的理念,勿將藝術殿堂化,期待以本片回歸紀錄的本質,為這被遺漏的歷史做見證者。
INFO:公視紀實《獨舞者的樂章》紀錄片
首播日期|2021.3.4(四)
首播時間|晚間 22:00
首播頻道|公視頻道(Facebook、官網)
撰文筆者|導演李立劭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