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死而復生,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踏入《死亡體驗工作坊》,與最平凡的自己與幸福相逢

不論貧富貴賤,所有人都終有一死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真理,然而面對死亡的未知、與親友的離別,我們往往難以接受,甚至光在腦海裡排練就足以徹夜難眠,有些人選擇忽略、逃避這樣的未來,但該來的總有一天終將來臨,如果我們能正視死亡,是不是就能將漫漫人生旅程規劃,並在最後畫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死亡體驗工作坊》由鄧明宇、蔡仲庭兩位諮商心理師引導「死亡體驗者」、「陪伴者」兩種角色,透過更換壽衣、撰寫遺書、躺棺、送別式等流程,親身體會「離世」與「送別」兩種角度的感受,沒有既定的結果,而是在每個環節重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細細咀嚼後,重新獲得屬於自己對生命的定義。

對你而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死亡體驗工作坊》的活動動線分為三個房間,走入第一個房間後可以看見一條條白布焊燒著不同的字句:「我是誰?」、「有人愛我嗎?」、「慶幸那時我多麼勇敢」、「你活出自己了嗎?」。參與者被鵝黃色的溫暖燈光包圍著,穿梭在布條間,選出最有共鳴的句子,而我選擇了「那雙手有如溫暖的光撫慰著我」,縱使有過痛苦和挫折,回過頭的瞬間想起的卻都如此美好,閱讀之際也同時投射自我,喚起內心的中心價值。

若是被告知生命只剩下一小時,回顧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後悔的、傷心的、燦爛的,回憶湧上心頭的同時也讓參與者開始反思。

遺照、遺言、懸念,死亡遠比想像來的殘酷

「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通常是已經遺失的片刻,直到我們在生死前相逢。」斗大的告別式字體立在下一個房門前,裏頭黑壓壓的牆上掛著死亡體驗者們的遺照,直到這一刻,被宣告只剩一小時的生命開始有了實感,我緊緊抱著自己的遺照,向自己道別也對自己說聲「辛苦了」。

諮商師的聲音帶領我回到從小到大的記憶,想像自己離開以後,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父母親坐在最習以為常的沙發,臉上會是什麼樣的表情,體驗者帶著不捨的心情寫下最後的遺書,「希望你們不要難過太久。」、「我們一定還會再相見。」指尖書寫出的掛念總是會再度回到心上,反覆不止。

接著體驗者又分別在冥紙上寫下人生中三位最親密的人、三件最想完成的事和三個最重要的價值,卻又必須在前往棺木前一點一點地將這些「懸念」拋棄,最後只留下一張冥紙,如此殘忍,不過念頭一轉:是啊,死亡就是如此的殘酷,讓人措手不及。

告別後,重新迎接耀眼的陽光

走進最後的房間,一排排棺木進入視線,這時陪伴者將體驗者的遺照擺放至棺木前,牽起體驗者的手,協助入棺,模擬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著眼前最信賴的人,我緩緩念出遺言,不論有多少眼淚似乎都流之不盡,然而到了生命盡頭,接受自己就要離去的事實後,比起難過更希望身邊的人都能夠繼續好好過生活,所以我與陪伴者淺淺地相視而笑,這時候就算多麼不捨,陪伴者也必須學會放手。棺木蓋上,我踏入了另一個世界,黑暗中佛經伴隨陪伴者對我說的話,淚水又再次滾滾落下,心臟在棺材裡被壓縮得好小好小,周遭都變得虛無。

釘棺過後,經過幾分鐘的沉默棺木再次被打開,體驗結束。張開眼睛後的燈光顯得無比耀眼,生命重新源源不絕地注入身體,再一次看見陪伴者竟是如此喜悅,死去而後復生的感覺就是這樣嗎?體驗者們與諮商師圍成了一個圈,期許獲得新生的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我緊緊抓著那張沒有被丟棄的冥紙,上頭寫的是「愛」,從今天開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珍惜自己所有,勇敢說愛的人。

人生在世,我們總是貪心,健康地長大就希望有聰明的腦袋;有了學習的機會就期盼成就過人;有了成就又想要富人一等,欲求不滿的人性在面對死亡過後才能體會平凡的每個日子都是不平凡的禮物。《死亡體驗工作坊》提供的不僅僅是體驗死去,而是在那之後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驚覺原來微不足道的抱怨就已經是幸福的證據。

2020 TIFA 里米尼紀錄劇團《未竟之室》
演出時間:
3.4(三)19:30
3.5(四)- 3.14(六) 12:00 |13:30 | 15:00 | 17:00 | 18:30 | 20 :00
演出地點:實驗劇場
*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取消本次演出

Photo by 張震洲

不可轉載
Zoya
想像力和好奇心就是超能力
想像力和好奇心就是超能力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