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韓國演藝圈發生了幾件憾事,分別是前韓國女團 f(x) 成員雪莉,以及前韓國女團成員 KARA 的具荷拉、演員車璌河在近三個月內分別被發現在家自殺身亡,他們生前所受到生前所受到處境皆有些類似,同樣是受到韓國社會強烈的性別不平等、演藝圈高壓快速競爭的生態所壓迫,接連的憾事讓人不禁想著,短時間內兩人相繼自殺死去難道只是巧合嗎?
具荷拉生前最後的貼文:「晚安。」
過度頻繁報導,恐引發「維特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規模報導自殺事件可能會造成自殺率提高,這種現象被稱呼為「自殺模仿」,別稱則是「維特效應」,其名來自德國知名小說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主人公維特在故事最後選擇自殺身亡,隨著這本書的熱烈銷售,當時也跟著掀起了一陣自殺潮。
心理學家 David Phillips 也發現,當內心極其痛苦的人看見別人自殺身亡的消息後,會在某種程度上認同「自殺,是一個作為消除痛苦的可行手段」,而這個念頭,進而觸發自殺的念頭。他也進一步發現效仿自殺的人可能與被報導的自殺死法、被報導者的身份類似。歷史上觸發過多次的維特效應,例如: 1962 年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去世後,短時間內會發現 30 多歲的女性自殺率上升。
在雪莉過世後,與她關係良好的具荷拉就曾開過直播影片向她告別,祝福雪莉在天上能活得更自在,更說自己會連同雪莉的份加倍努力地活下去;但具荷拉在不久後也自殺身亡,可見具荷拉的死亡亦有受到雪莉的影響。雪莉生前就因為支持性別運動而遭受嚴重批評,具荷拉則因與前男友分手後,遭對方以兩人的性愛影片威脅,雪莉與具荷拉的處境是如此相似,也一樣的無助與絕望。
媒體應當遵守第四權,謹記其社會影響力
以上的敘述,並並不意味著媒體就不能報導自殺事件,最重要的是媒體以何種立場與態度在撰寫報導。當媒體愈是對自殺的細節愈加詳細、生動的描寫,愈有可能導致維特效應產生,媒體應當把自殺事件當作嚴肅的社會新聞看待,而非無限探究人隱私的娛樂新聞。
在最近接連的憾事下,我們或許會感到絕望、無力,但悲劇的發生正是揭露著社會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我們解決,在性別不平等倡議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希望在感覺精神狀況不佳時,要記得向正當管道求助(諮商、精神科、向親密的朋友傾訴等等);媒體也應當隨時謹記自己的影響力,不應誘導更多人走向自殺的道路上。
FLiPER 關心各個讀者,若有自殺意念時,不妨找個人聊聊,試著求助: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