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藝術領域中重要的一環,紀錄則是攝影的本質,每個人面對紀錄真實,有著不一樣的心境和眼界,這次有幸認識一位台灣的底片攝影師,她在旅美期間,用相機詮釋生活與社會現實,並發現世界上不同的小細節,她是 Dowr Chang 張珮純。
問:Dowr 當初是如何接觸到攝影,並決定鑽研影像創作?
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影像時,單純想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件和時間,隨著拿起相機的時間越長,按下快門的瞬間才意識到每一張照片都是反向的記錄當下的自己,也是和自己更加親密的捷徑。攝影在我的認知裡,存在自身的發掘、省思以及探索另一個層面的自己和鏡頭外的人事物,也正是我創作的泉源。
問:要如何發現生活周遭的美,以及提升自己觀察的能力?
從小在藝術領域學習的關係,使我對畫面的記憶點特別敏感。即便是街上不起眼的一灘水,我仍然會多看一眼,再從那一灘水中的倒影中尋找另一道倒影,對我來說就如同困在萬花筒般,畫面和看待每件事物都是一體多面,我樂在其中尋找不同的視角,而每個視角都是最美且獨一無二的。
問:在旅美期間拍攝的人事物,跟在台灣有什麼不同嗎?
「很立體,每個畫面都充滿未知及可能性。」人們對外來事物的信任與樂觀,是我非常推崇生活方式。以「人」舉例,即便與無家可歸的遊民共享一個街道和城市,這裡的人們仍保持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給予尊重和信賴,在不傷及任何人的前提下,給予的正面能量使得你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在拍攝上讓我有了更多的方向。
前年我重回舊金山時,在廣場中遇見一名年約 60 多歲的遊民,他身穿塗鴉 funk 的夾克,和他的寵物狗在街上流浪,我禮貌性的向前詢問他是否同意我拍攝 他,並說明我的來由。他非常開心地答應並且向我展示夾克的塗鴉意義,還特地轉過身來讓我拍個清楚,向他握手道謝後,他展露出一種自信般的笑容對著我說不客氣,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美國的文化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更多連結性,一個友善的微笑和問候就足以打破那道牆。在台灣我們則習慣擁有自己的空間,並存有對陌生人的防備,雖然本質同為熱情友善,但仍可從中體會到些許不同。
問:可以介紹幾張令妳印象深刻的作品,並告訴我們創作的過程?
《The Breakfast》是一組連續 30 天拍攝的早餐紀錄。在舊金山的一家學生旅館,我用底片紀錄下一個月份的每一天,在學生旅館中所食用的早餐,旅館每天早上 7-10 點供應免費的早餐給住宿人,當初拍下這組照片的緣由是,大部分人對在國外唸書的學生們抱持著衣食無憂的既定印象,而多數在外的學生則為了如何節省伙食開支而煩惱,於是讓我有了這個作品的靈感。
《A Snooper》利用窺探式紀錄傾聽被攝者的潛台詞。左邊這組的拍攝分別是街上一名遊民與一個家,右邊的這組照片為窗景外的一名年年長者與下了雷雨的窗景。我將兩組影像分別放置於象徵愛的影像兩側,用最直接且衝突的對比,解讀被攝者的心境。
《The Hope》在 I-5 公路路上,我們遇上一場數十年來的加州大火,沿途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絕望,然而在荒野遍地中,發現一株生命屹立不搖的附著在乾涸的塵土上。那股希望不由自主的湧進心頭。
問:Dowr 對於底片與數位兩者有什麼樣的看法?
底片的精神像是一家黑膠唱片行,一走進唱片行仍願意讓你花時間逗留,並細細品嚐其中的經典。相較數位攝影給予速食成品的印象,兩者間各存有利弊。我是偏向底片攝影的愛好者,在一卷數量有限的底片中,你可能是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完成拍攝一卷底片,當成品呈現在眼前時,當時捕捉的畫面仍可透過影像帶你重回那時空的「溫度」。
數位影像的誕生大幅降低了成品的失敗率,且有了更精準的影像供應給必需者,在不評斷底片和數位之間的好與壞,就當今行業對影像的需求變相龐大時,兩者的並列存在無謂是各取所需, 更是互相敬畏的扶持者。
問:是什麼原因讓妳願意堅持拍下去?
自己,這是一種探索自我的唯一方式。有些時候我會對自己感到陌生,那種感覺像是沈浸在低潮中並享受低潮帶給你的快感。後來意識到這或許是一種警訊,但我卻無從得知。只能藉由影像的紀錄找回一點點痕跡,然而拍照對我來說,已不完全是一種「歷史紀錄」,更多的是「探索未知」。
紀錄的本身可以是感性的,用感性的眼光去紀錄生活中的人事物,不但可以讓作品充滿溫度,也能將作者對於美的想法與故事傳遞給看到照片的每個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