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好好說服觀眾的,才是成功的攝影藝術 – 專訪全會華

調整光圈、擺好姿勢、按下快門。

每一天你拍下了多少張照片呢?當拍照成為一種全民運動,什麼樣的照片才算是一張「好照片」?攝影這件事,到底還有哪些,我們不曾仔細去思考的問題呢?

這次我訪問到全會華 老師,他投身在攝影界多年,創辦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專業攝影藝廊、攝影師、並獨立策畫許多攝影展覽。這次訪問除了從「一張照片」的觀看出發,也特別詢問了老師對於國內攝影展覽的觀察與想像。

3817427921_110a30c008_z

( 圖片來源 )

除了「漂不漂亮」之外,一張照片到底怎麼看?

可能對我們一般大眾來說,「漂不漂亮」是我們唯一評判一張照片好壞的標準,所以很好奇對老師來說,會怎麼樣看一張照片呢?

全會華老師提供了幾個很具體的切入點,包括:「對象」、「內容」、「表現手法」以及我們較少注意到的「輸出質感」。這張照片想要呈現的到底是風景、人像還是靜物呢?攝影師是如何觀看這幅畫面,是否能恰當的展現這個故事,這些,都是老師觀看照片時,會思考的部分。

一眼就能抓住觀眾的攝影作品,除了賞心悅目之外,也主題上通常也具有張力,能夠讓人越看越有趣。

手機世代來臨,是否改變了攝影藝術呢?

「 我本身也會使用手機拍照,所以一張照片好不好,與器材沒有絕對關係。」全會華老師說,可是當手機普及,人人都在按快門時,拍照、攝影這件事,藝術性自然就降低了。當大家拍照時並不思考,而只是不斷地按下快門時,拍出來的眾多照片,也只是比較像呈現資訊的美觀海報,而非一個藝術作品。

但相機的普及,有一個優點,就是它讓很多原本沒有辦法保存的地方被看見了。就以 2017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大賽舉例,全會華老師做為評審,看見很多元的題材,特別是環保與人文的主題,呈現了這個時代裡,民眾關心的議題,以及一種生活模式。

1

( 2018 新光三越 攝影大賽 )

其實台灣不乏優秀的攝影創作人,但還很缺乏攝影相關的教育,例如沒有一所大學有攝影系,普遍在教導攝影的老師,也都是「技巧性」的上課,而非攝影美學教育;這也影響到了攝影集、攝影展覽、攝影評論等,整個藝術領域不夠完整的問題。接下來我訪問了老師,對台灣攝影展覽的一些想法:

理想中的攝影展覽

一個好的攝影展覽,它需要「主辦單位」、「藝術家」、「學者」三方共同進入,才會比較完整。

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和策展人應該要具有「選片」的精準眼光,站在觀眾的立場,呈現藝術家最好的樣子,而不是讓創作者自己隨意挑選就好,因為有時候國外的創作者,不一定了解台灣觀眾,這時候策展者,就應該要是一個夠精準到位的橋樑,好好把藝術家介紹給觀眾們。

藝術家:

藝術家則應該反覆思考拍攝的意義,展覽的意義等。老師舉自己策劃攝影展的例子,說明它會反覆質疑藝術家,和他討論拍下那張照片的心情和想法,為了更接近藝術家的思考,呈現那張作品真正的故事。「而不是把照片掛上去而已。」

學者:

「學術」評論也應該參與,將攝影作為一個學問那樣去深入剖析和探討,這是一個好的攝影展需要擁有的高度。可惜台灣的攝影評論,目前大多也是「隱惡揚善」,缺乏批判。

而老師理想中的攝影展覽,更應該處理每一個細節,從票券的設計巧思、冷氣的溫度、自然光和人造光的運用等。老師像我們分享了他的友人在日本看攝影展的經驗,光是預購票券的精美仔細,就讓大家一窩蜂想要收藏,內部空間也讓人願意久待,而停留在作品前面的時間越久,或許也就越能體會那張照片的心境,能打動觀眾的心。

這時,好的交流就成立了。

_DSC1693

( 全會華老師提供,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 )

 

所有藝術,都來自於思考

和全會華老師對談的過程,我不斷被激發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攝影。其中有一句令我非常印象深刻的話:「能夠好好說服觀眾的,才是成功的藝術家。」很多人總愛說:「藝術就是看不懂的那些。」可是老師反而認為,成功的藝術,應該要讓前來觀看的人被影響、能夠感覺你想傳達的內容,而非圈住自己的世界,不與觀眾溝通。

但老師用的字又是「說服」,而非「討好」,因為一昧討好觀眾,只能流於大眾,且無法長久,最好的藝術,應該是創作者能夠將強大的想法,恰當的表達和展現,感染到來的觀眾,而觀眾付費支持、讓好的藝術繼續。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反而應該是一種正向的循環關係。

訪問過程中,老師不斷強調的,都不是技巧上的事情,而是思考的方式:每一次按下快門時的思考、對攝影本質的思考、留心生活的處處思考,以及照片如何影響社會的思考。

不可轉載
Yian
主觀文學,旁觀電影、書籍、攝影、插畫。(世界的學生)
主觀文學,旁觀電影、書籍、攝影、插畫。(世界的學生)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