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作品都是一次顛覆!視覺設計師陳青琳專訪

當我們看演唱會或 MV 時,除了歌手的精彩演出,或許也曾被演唱會現場的視覺所驚艷、因MV 的 獨特風格而印象深刻,卻不曾認識那些出現在最後的名字。而她,陳青琳,就是曾在蘇打綠、田馥 甄演唱會貢獻視覺的設計師,也橫跨動畫、音樂錄影帶與藝術創作。

前往採訪前很緊張,總覺得訪談會很嚴肅,後來才發現她為人親和,也大方分享創作與工作的經 歷,這次訪談得到了不少藝術以外的收穫。

不同於他人,陳青琳的求學過程並沒有歷經家庭革命。一路從復興商工到台藝大畢業的她,雖然孩提時喜歡畫畫但並未持續,而是進入普通中學就讀,直到高中試考後,因家人促使而選擇就讀復興商工,從此正式開啟她的藝術之路。

我跟許多同業可能不太一樣,我不但沒有革命,還是家人建議我往繪畫發展。 很多人問我是否喜歡畫畫,我認為繪畫為我帶來許多很棒的經驗。我會畫、也擅長畫,並以此維 生,我覺得很幸福也很幸運,我想這就是了。

她不僅從台藝大畢業,甚至早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就讀以藝術聞名的復興商工,可以說是「科班」出身,即便這麼連貫的 學習過程,沒有了「反抗」的痛苦,是否有其他的困難呢?樂觀、抗壓性強的她很少記得負面的事,而疲倦辛苦也是必然,不過學習的過程還是充滿不少挑戰,她說。

學生時期和就業後不太一樣,學生時期著重在技術,不同媒材的應用從生疏到熟稔的過程通常 都是艱辛的,從零到完成一幅作品須要耗費不少心力。曾為了精深技術畫到半夜太累直接跪坐在 地板上睡著。就業後要面對的比較多,不過也像一道道關卡,闖關過就KO了。

 

greenpeace2

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塑膠破壞生態議題「塑魚」、「塑司」作品 (2016)

 

lin

林宥嘉《今日營業中》專輯網路預告圖 (2016)

 

陳青琳從學生時期開始就填滿了藝術設計,不禁讓我好奇:還有沒有什麼休閒娛樂、人物等等, 也是她創作的靈感?

休閒娛樂通常是不同種類的創作,書和電影是主要的來源。 而靈感來自人。每次藉由對自己更深刻了解的同時也對他人產生共鳴。

除了休閒活動之外,陳青琳近十年的工作經歷讓她認識許多人,不同群組皆有各自的文化與特色,與之相處後,這些人、這些故事也都成了她創作的養分之一。

她不僅有多種類型的商業設計案,還有受邀參展的經驗,於是我問她參展時會選擇創作新的作 品或是重新展出舊作?

通常在條件許可的狀況下都希望能展出新作品。 自己常常很多想法等著實踐,卻常因為忙碌而疏於持續,轉而忙於其他。所以展覽邀請成了督 促自己加快完成想法的動力之一。

喜歡嶄新、擁有滿滿創作能量的陳青琳,雖行動積極但不常做規劃,即使在面對新的挑戰也是 如此,只是把握當下再有所突破。

很多人好奇我的風格多樣性和類型的廣度,這其中是否有規畫安排,我的答案始終是沒有。 我都是努力活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待機會來時把握它。

在此她也提到,目前接觸多是動畫的部分,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嘗試拍攝。即使在這個截然不同 的領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她也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除了創作,陳青琳也時常和不同設計師合作:

concert

《愛最大》演唱會海報插畫繪製,顏伯駿設計(2016)

 

VuVuReggae

《東南美》專輯插畫繪製,方序中設計 (2015)

 

SICKMAN3

2015 年首次個展:透過眼神、姿態描繪理想與夢想的背後藏著多巨大的失落與恐慌        SICK MAN-血色青年(2013)

 

訪談進行中,陳青琳給了我一個樂觀、活潑的印象,跟她在 2015 年舉辦的首次個展《SICK MAN》的主題大相逕庭,於是我問了她為甚麼以「灰暗」、「沉重」為首次個展的主題。

每個人都有明亮與陰暗之處。這是個便利快速的世代,可同時也充滿許多挑戰。不同世代有不 同的困難點,而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中,人人都身陷於此充滿困惑與迷惘。
在社會整體氛圍都在追逐某種價值的狀態下,人人都過得緊繃與不安,似有無形的力量推著逼迫 前進。就像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總覺得自己會掉進大齒輪消逝不見。

她對於這個世代的「迷惘」解讀讓我十分有感,於是我接著問她《SICK MAN》表現的「迷惘」是 她所「看到」年輕人的感覺,還是自身感受?

同前述,我藉由對自身了解的同時也對他人有更多同理共鳴。 我一直覺得創作可以是為世代、國家發聲,也可以是很個人的呢喃。《SICK MAN》就是在自己迷 惘年紀的一段呢喃吧。

她覺得台灣沒有像媒體報導的不足,也舉例台灣是個很適宜居住的環境,只是社會有些僵固的想 法確實需要改變。曾經她也因為僵化的想法而陷在身分認同的問題掙扎許久。她提到近代出現的
「斜槓青年*」一詞,正是打破過往思維的概念。她說:「打破觀念,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斜槓青年:概念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創造了「斜槓青年」這個概念。「斜槓」一詞指英文中的「Slash」,是指近來許多年輕人屏除過往舊社會的專一職業概念,選擇順從個人心智而擁有多重身分。在多種 身分切換之間常以斜槓區分而得名。資料來源:智庫百科)

 

chou

雖然一直學習美術知識,但她很少著墨於此,也甚少理論性的解釋作品,反而傾重順心的感性表 達。對於大家如何解讀她的作品或者身分,她也有個人見解。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雖然一直就讀藝術相關學系,但缺失的理論論述和我沒有很非常的專精了 解有關。

解讀作品和身分認知我有不少被詢問的經驗。雖然作品都有其意涵,但我很喜歡觀者給我的回 饋,往往那些回饋都十分有價值。

很多人會說我是插畫家或設計師,我認為都沒有所謂,因為身分都是別人給予的。他人給予甚麼 稱號就代表對方如何看待自己,也表示某一項特長為人所欣賞。 比起稱號我更在乎是否稱職,負擔的起也是一種負責。

累積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和知名度之後,「代表作」是每個創作者都會被問到的問題,陳青琳笑著 說她向來沒有特別喜歡自己什麼作品,大家對於她的認識不外乎田馥甄、蘇打綠演唱會動畫,或 是小傾心大爆炸的 MV,以及自己的創作-《SICK MAN》,可她不希望自己僅是如此。

每次發布作品收穫大家熱情的反應,都會非常開心,但我不喜歡停在原地回望過去。我期許自 己永遠不停止的嘗試,做更多作品。

 

在這次訪談中,起初她勇於嘗試、開朗的態度讓我覺得佩服,許多艱難的事她都能一笑置之成為她的故事。

到後半段讓我非常心有戚戚焉的是:她所感受到這個世代我們「不斷追逐」的迷惘以及無力 感。陳青琳用自身經驗貼切的提出很多問題與反饋,聽她訴說這些的過程中讓我忍不住頻頻點 頭。除了「創作」的歷程,也覺得心裡某些疑惑想法被理解、甚至解答了。 或許她細膩的觀察力已在她的作品上呈現,而讓她的作品與眾不同,也讓人期待她的新作及展覽!

 

 

更多關於:
陳青琳 website
陳青琳 facebook
深度設計 facebook 

 

 

不可轉載
masonhuang
Vogue美國版總編輯Anna Wintour說"My advice to you is to trust and to cultivate your taste."我正往那個方向走去。
Vogue美國版總編輯Anna Wintour說"My advice to you is to trust and to cultivate your taste."我正往那個方向走去。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