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面媒體上看的雙年展,真的比不上實體的走訪與探索——這是我最初決定前往倫敦設計雙年展的想法。而在雙年展已落幕有段時間的今日再作回顧,便會發現雙年展的目的固然正面:以「烏托邦設計」作為主題,不僅配合上《烏托邦》小說的 500 周年慶,亦在時勢動蕩不已的時代裡,希望能藉由計的力量尋求到解答;但是,這亦很快地就將「面對現實」或「純粹幻想」的詮釋區隔開來。
如果了解當初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自創的這字眼,就會知道「烏托邦」在希臘語中來自「樂土美地」(eu-topia)和「烏有之邦」(ou-topia)的結合,擁有著互相矛盾的雙重涵義,這亦說明了《烏托邦》這小說的諷刺性,也道出了所謂的「理想國」在本質上就是無法實現的空想,雖然這卻無阻當代的建筑與城市規劃上的企圖實現。
所以雙年展中的展品,其實並無對錯,任憑觀者看懂與否、接受與否、共鳴與否做准,這本來就是雙年展的一貫操作模式(當然可惜的是並沒有觀眾票選的機會)。但對我而言,既然這是「設計」雙年展,那「設計」的元素與思考就必須要作主導,而且更得顯然。
從 37 國的展覽中會選擇聚焦于澳大利亞舘並非純然巧合。澳大利亞設計,似乎自從 Marc Newson 之后便繼承無人,讓這個南半球大陸的設計圈子,成為了后知后覺的設計國度。所幸,近年來出現的 Brodie Neill 終於有趁勝追擊的跡象。這位 79 年次的設計師不但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Made in Ratio,而且這次代表澳大利亞參展的作品,顯然是最貼切主題,甚至為全球塑料問題作出了最佳解答的答案。
全球的海洋中,大約有五萬億個塑料制品。而碎化的塑料顆粒將進入食物鏈,危害對各類海洋生物。這不僅是個影響世界各個角落的問題,對於設計師 Brodie Neill 來說有著最切身的體會。出身自塔斯馬尼亞島嶼的他已發現,這裡雖然有著大量的原始荒野,但是其海岸邊卻滿都是塑料碎屑。他說:「根據(烏托邦小説的作者)托馬斯·莫爾,如果烏托邦是一個虛構的浮動島嶼,而其人類的生活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完美,那我們如今所活在的這個塑料海洋中的現實,就可説是非常反烏托邦了。」
所以,他就決定與科學家、研究學者、環保專家、海灘拾荒者、工程師、工匠和制造商合作,收集了塔斯馬尼亞與全球其他海岸中的特小塑料碎片,並將其與樹脂混合而成的水磨石塊拼貼出「Gyro」桌子。其桌面由白至藍到黑的漸層色彩,亦象徵了海洋中的萬花筒景象,希望能無形中提倡環保意識,可說一箭雙雕般完美。
他再稱:「在我們所收集到的衆多塑料碎片中,絕大部分都已褪色呈白、藍和黑。但是我們還是得花上大量的時間將他們分類,才能夠製成這原料。當然由於這些塑料碎片並不容易收集,因此這張桌子也相對地成爲了一種精緻的奢侈品,像是人們忽略了環境后所遺留下的紀念品。」
雖然這聼似有點悲觀,但是 Brodie 也透露,「Gyro」桌子或許有可能將成爲澳大利亞某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而同時他也受到不少機構的接洽,希望委托他進行桌子的再造。顯然這已證明,為全球塑料問題所作出的最佳解答早出現在世人眼前。
更多「Gyro」 的計畫詳情,可按此了解。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