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起的設計〉Case Study 01:比利時社宅小清新

近期社會住宅的議題在國內鬧得沸沸揚揚,雖然自己並沒有特別追蹤細節,但單憑新聞上的標題就得知這將不會是一場與美學有關的事。可惜呀!因為當今大城市如巴黎、荷蘭等國都不僅意識到社會住宅的重要性,也自然沒有忽略需要更多美學上的設計,才能滿足社群——即便是僅僅將現有的公寓「更換用途」作為社會住宅,卻最終只成為房價之戰,將話題的重點從一開始就偏離了市井小民需要屋檐的心聲。當然個中原因的復雜度,也不是立即就有解答。反而人們更需要切記作者山口揚平所提出「持續的架構」,以「計劃、執行、修正」的循環周期來擬定項目。而最起先的「計劃」步驟中,就以研究他國的例子為首。

03
新建筑的比例與原料使用,皆取材於學校原有的美學語言:尤其是紅磚牆與白框窗戶的搭配。

這次我跟比利時設計師 Lieven Dejaeghere 談了有關於他為 Izegem 小鎮當地的社會住宅公司所進行的改造計劃。這家公司為僅有 2.7 萬人口的城市創造了約 450 種不同的住宿設施,也在過去售出約 950 家住宅。而「Heilig Hartschool」就是將一家充滿歷史性的學校建筑(竣工於 1937 年),改造成為社會住宅。建筑師除了需要保留與強化這棟建筑內外的空間品質,也需要按生活需求的比例來刻畫出住宿的空間感。

Q:進行這項建筑項目最難忘的是什麼?

Lieven: 這所學校對於該鎮有著偉大的歷史價值,所以保存下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設計上因此就需要有效留下建筑群的真實個性與學校的記憶,所有的牆面,門口和屋頂都保持不變。還有,另一項來自於建筑的靈感來源就是地磚,所選擇的款式也向學校原有地板的顏色和圖案借鏡。

01
玻璃隔板的使用,將空間分割成為客廳和用餐區、廚房、存儲空間和臥室浴室。

Q: 玻璃隔板的使用可說是這些住宅空間裡的特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概念?

Lieven: 我覺得同樣重要的是保留建筑內部的空間特質,所以一間教室就被改造成為一間住宅空間。這些玻璃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並採用推拉門來連接不同的空間。透明的立面也保証擁有充足的採光功能,而在紋理面板則有效提供所需的隱私,但同時亦不會在視覺上讓人感覺太密閉。重要的是,這能保証原來就小型的教室空間依然能有著很好的比例和活動空間。
02

來自於建筑的靈感來源之一就是地磚,所選擇的款式也向學校原有地板的顏色和圖案借鏡。

Q: 聽說建筑群中的庭院設施乃公共空間?

Lieven:沒錯,非社會住宅的居民都歡迎到這裡享受綠意。因為這空間被建筑所包圍,所以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喚起孩童在校園內下課時的情境。我們鋪上磚塊以塑造出游樂園的感覺,然后則在其余的空間藉由樹木和小池塘來完成最終的綠化過程。

Q:你認為社會住宅的領域正在成長中嗎?這是為什麼?

Lieven:這項計劃其實是該公司專門為單一住戶所開發的住宅方案(每一間住宅佔地約 23 坪)。因為這家公司僅在當地做發展就意味著有效與當局擁有更密切的合作關系。改造這棟舊學校的想法也是在每一年的季度論壇中大家一起決定的事。該公司認為 發展物業不僅能為住戶的生活,也對環境有所加值。

04
「Heilig Hartschool」中的庭院為公共空間

更多建築師 Lieven Dejaeghere 的計畫,可按此了解。

不可轉載
Yen_甄健恆
甄健恆,暱稱 Yen,以自由撰稿爲主,觀察創意為樂。2017年最新設計雜誌《OOTP 賞物誌》創辦人。
甄健恆,暱稱 Yen,以自由撰稿爲主,觀察創意為樂。2017年最新設計雜誌《OOTP 賞物誌》創辦人。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