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08.2016

期盼成長的詩篇,來自繪本《惡之書》

由宮部美幸著作、吉田尚令繪製、東雅夫編輯的繪本《惡之書》,該中譯版本由格林文化 2013 年出版。接觸日本文學不多,宮部老師的《模仿犯》及《勇者物語》算是我讀過的作品,而《惡之書》是宮部老師第一本繪本著作。吉田尚令這位插畫師畫過不少繪本,近期出版有關福島核災的繪本《希望牧場》也是出自他的畫筆。吉田老師用色風格沉著而恬靜,深褐色的主色調常帶出一種古早味,有如一本本舊相簿的感覺。

IMG_1024

這繪本內文不長,主要不是在敘述故事,而是《惡之書》本尊與讀者對談。「你好,初次見面。」這句稀鬆平常的自我介紹作為開端。就如書名所言,它已了解最多邪惡之事 ,天性善良的我們自然不會接觸它。

waruihon1

waruihon2

不過,《惡之書》說道「總有一天,你會想得到我,想跟我做朋友。」為何它會如此斬釘截鐵認為我們會這樣做呢?

waruihon3

我們喜歡真、善、美,相對會有厭惡的人事物。我們無論是排斥反抗、忍氣吞聲,試著把厭惡感從心中消除。當我們了解繪本中「一旦知道這些壞事,你就成為最邪惡的人。」這句話,足以證明我們長大了,能自主判斷是非、理性思考。帕斯卡曾說過:「我們在強烈的慾望驅使下並發展出令人震撼的政治、倫理與正義原則,但在骨子裡,人類的邪惡根源,我們的邪惡性質被隱藏起來,並未根除。」

waruihon4

我們小時候會像這位繪本中的小女孩,天真無邪,所遇到的事物就像玩具一樣單純。當自己身邊的玩具已不再可愛、已不再單純,而以另一種陌生的姿態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厭惡之心生起,開始懼怕、逃跑。但這些玩具在我們心裡某處等待,我們也不知不覺迎向它們。於是我們成長了,成為邪惡的人,進而破壞、消滅惡,得到自己的善,而且手法相當高明。

若造物者是完美的,為何創造善之後,還要再創造惡呢?惡的創造是賦予我們思考的空隙,可以去判別、去推敲,這是理性主義的源頭。史考特·薩繆森(Scott Samuelson)的著作《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提到惡不是事物,是空缺,是我們應去抵抗卻經常不去抵抗的漩渦,是一頭因為不存在所以存在的野獸。

《惡之書》表面看似詭異,但細心剖析下,這繪本有意盼望我們日後成長,善於喜歡,懂得厭惡。它所謂邪惡的事,是果斷明快的爭取善,而這種善,是值得推廣傳承的。就如蘇格拉底所說:「如果我們發現善的事物,我們會摘錄引用,並且認為它將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好處,若能力許可,我們會向世人證明這點。」

waruihon6

想必《惡之書》以它獨特的方式欣賞這頭因不存在而存在的野獸。

不可轉載
Ganzy
喜歡繪本、創作,常遊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哲學的涉獵,不自覺的融入作品中,為共鳴之人而共鳴。不時會分享繪本閱讀中的悅,從中理解圖與文的聯接。
喜歡繪本、創作,常遊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哲學的涉獵,不自覺的融入作品中,為共鳴之人而共鳴。不時會分享繪本閱讀中的悅,從中理解圖與文的聯接。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