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23.2014

《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性別認同的多元觀 從小建立起!

台灣引進國外繪本的總量比例雖然很大, 但在選材上, 我們仍受到文化差異的牽引, 使得某些議題的介紹還是顯得保守緩慢, 有關性別議題的繪本, 當前還是停滯在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的層次上。除了上述以女權主義或性平概念的繪本外, 同志議題頂多也只是隱藏在多元家庭概念的一角, 如《家庭大不同》訴求幼兒對象, 從不同的家庭成員結構建立多元價值的概念, 三十頁的書中有一頁文圖內容是「有些家庭有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 雖然低調卻已巧妙的正視了同志結合的存在。

getImage

此外, 還有《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一書, 它訴求的讀者年齡比《家》的讀者更年長些, 關於單親、隔代教養、同志家庭或領養家庭的內容在第二個跨頁就登場, 且更強調看待同志和其他多元家庭有其正當性的對待態度。書後面的內容, 也加入種族與宗教的差異, 將「多元」的價值概念延伸到學校、工作、假日、食物、衣著等文化層面。

《阿肯的歡樂之家》
阿肯的歡樂之家

台灣雖然尚未引進國外的同志繪本, 但二○一三年, 女書店出版了台灣本土創作者合作的《阿肯的歡樂之家》, 使得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中文同志繪本書單。創作者藉由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 將他發現小鎮上不尋常的「歡樂之家」經驗, 比喻為一般人認識同志, 從好奇、聽聞他人評價、質疑、到自己接觸體驗, 並確認其實質意義等等的探索歷程描繪出來, 讓讀者看見一個人從拒絕接受「不尋常」的存在, 如何轉變為欣賞、讚美它常存的可能性。雖然這本書, 在內容的表達上宣達意味更勝文學藝術的表現, 但作為一本破冰的起頭者, 是台灣童書在性別議題上邁出的一大步, 仍然值得重視推廣。

二○一四年, 台灣性平組織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針對在校生、剛離開校園不久的青年同志發起問卷調查結果, 發現高達六成的同志曾因為性傾向、性別氣質或認同遭他人霸凌, 其中逾九成曾受語言暴力傷害, 有高達三成的同志有「輕生」的念頭, 近兩成的人曾企圖自殺未遂, 發生的時間點五十九 % 在國中、五十三 % 在高中、十五 % 在國小。這些驚人的數據, 清楚告訴我們, 同志議題是處理社會正義時, 一門重要的課題。

台灣每年同志大遊行的規模已成為亞洲之冠。若要邁向已開發的國家社會, 必須學著正視眼前這些無法彌補的悲劇與不斷勇敢走出來的個體, 他們有他們應享有的公民權。性別的人權教育必須從小開始, 如此才能避免像玫瑰少年葉永誌或二○一四年中興大學碩士輕生的悲劇, 以及層出不窮的年輕同志因為各種壓力而自卑、自殘、自殺的社會事件。

關於多元性取向的繪本, 國外有不少精采作品, 如針對幼兒的家庭概念書《媽咪, 媽媽和我》《爸比、爸爸和我》、童話故事類的《國王與國王》《哈囉, 水手》《與眾不同的龍》、改編自真實動物故事的《探戈成三》與寫實性家庭故事《爸爸的室友》《在媽媽們的家裡》等, 在此進一步介紹其中兩本, 希望台灣也能早日看到這些作品。

《探戈成三》

二○○五年, 在美國出版的《探戈成三》, 講的是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裡, 一對同志企鵝的真實故事。一位在企鵝館工作的照顧員發現其中兩隻年輕的公企鵝感情特別好, 他們不但平時玩在一起, 到了交配季節時, 也學其他正在交配的異性企鵝配偶築巢與孵蛋。照顧員看到這對「同性戀鵝」撿了一顆形狀像蛋的石頭, 放到巢裡輪流孵育卻徒勞無功, 石頭依舊是石頭。於是, 照顧員去找了一顆多出來的企鵝蛋和那顆石頭交換。

不久後, 這對同志戀鵝果然成功的孵出小企鵝, 並建立自己的家庭, 成為動物園大受歡迎的明星動物。這本紀實的動物繪本故事, 就跟那對真實企鵝一樣受歡迎, 或許是因為它訴諸動物, 免去直接談論人類的尷尬或道德批判, 使得教養者更能輕易使用, 也讓孩子更容易親近。

《在我們媽媽們的房子》

在美國的派翠西亞. 波拉蔻是一名多產的繪本創作者, 她自寫自畫, 題材常是寫實的歷史或生活故事, 主題觸及戰爭、霸凌、特殊兒童等, 內容富有多元文化又重視弱勢族群, 所以她的作品在美國很受歡迎, 經常受邀到各地小學去跟讀者面對面。有一回她到一間小學去, 聽著四年級學生朗讀他們的寫作「我的家庭」, 她聽了一篇又一篇孩子描繪自己家庭的分享頗受感動, 可是有個小女孩接著站起來準備朗讀她的文章時, 卻立刻被助理老師給制止。

助理老師以歧視的口吻對她說:「不, 妳不是來自一個真正的家庭, 坐下!」波拉蔻後來知道那小女孩是來自一個有兩位媽媽的家庭與兩個收養的兄妹, 她當下對那位助理老師的舉止感到震驚, 並對那孩子所受的羞辱感同身受。於是, 那晚她回到飯店後, 立刻寫下這個故事, 於二○○九年出版《在我們媽媽們的房子》。這本書寫的就是一對女同志家庭收養了三個不同種族孩子的故事。兩位媽媽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 家裡總是充滿愛與歡樂的笑聲, 外公外婆與親戚們也都全心接受他們, 並常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社區裡的人也都喜歡他們一家人, 唯獨一位鄰居之外。

這本書於二○一二年時上了美國社會新聞, 美國猶他州戴維絲學區的數間小學, 將他們圖書館這本繪本從他們的圖書館下架, 理由是校方收到一些父母抱怨那本書「合理化他們所不認同的生活方式」, 圖書館於是將該本書收到圖書館櫃台裡, 學生若想看, 得先取得父母同意才能取得該書。學校的作法, 不但增加學生們取得該書的困難度, 同時也將該書與想讀那本書的人, 以及在那學區裡有同性父母的家庭都貼上標記, 暗示這些人與家庭不光彩或不正常。

一位有兩位小孩就讀該校的母親緹娜. 偉伯知道後相當生氣, 她透過「美國公民圖書館聯盟」抗議, 但是該行政區回覆表示, 因為一本有兩個同性別父母的書放在學校書架上等同提倡同性關係, 他們因此不願意改變作法。於是, 該聯盟組織跟那位母親以他們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為由, 一起向行政區提起訴訟。偉伯認為被告違反美國憲法賦予人民權利的精神, 她提出一美元的象徵性賠償費, 主張:「任何人都不應該規範別人的小孩, 什麼書是他們可以閱讀, 什麼書是他們不可以閱讀。

二○一三年一月, 兩方達成和解, 校方將書放回書架上, 並承諾遵循法律不再將任何書從書架上移走。若校方違反承諾, 任何該校的學生都可以請法院強制校方遵守。校方並同意負擔原起訴人的律師費。美國公民圖書館聯盟說, 因為偉伯願意挺身出來為孩子們的權益伸張, 又獲得「自由閱讀基金會」大力協助, 才使得他們獲得勝利, 不僅成功的挑戰了那些違法不當的規定, 也證明該書是一本在主流兒童文學的好書。

本文摘自:如何《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能獨立思考的孩子,到哪裡都能過得好
本文作者:幸佳慧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