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22.2014

解碼吉卜力的崛起與衰敗:以後再也看不到《神隱少女》這般的神作了?

吉卜力工作室是日本動畫界的旗幟。然而,它近年來連遭重創:宮崎駿在 2013 年 9 月宣布退休,《輝耀姬物語》遭遇慘敗,票房僅 51 億日元,近期上映的《回憶中的瑪妮》同樣票房不佳。隨著宮崎駿的離開,屬於吉卜力的時代彷彿已經結束了。

「我是一個 20 世紀的人,我不想面對 21 世紀。」宮崎駿曾說。

這像是對吉卜力命運的預言。吉卜力的輝煌與沒落,源於它最初的理想、它所堅守的哲學,這一切都深埋在它的血脈和靈魂中。

  • 吉卜力工作室的誕生:來自日本動畫產業的理念之爭

20140819122235640

吉卜力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是日本動畫界特立獨行的存在。吉卜力的神話,涉及到日本動畫界兩條路線、兩種模式持續數十年的糾纏與鬥爭。

在 1960 年代,「東映動畫」是日本動畫界的霸主。東映以打造「東方迪士尼」為己任,自從 1958 年推出長篇動畫電影《白蛇傳》後,每年都會製作高成本、製作精良的電影動畫。東映的動畫人物動作逼真、場面調度精準,形成了鮮明風格。

1963 年,22 歲的宮崎駿進入東映,成為一名動畫師。而一年前,被尊為「動漫之神」的手塚治虫,剛剛離開東映,創建「蟲製作」動畫公司。

從此,「東映」系和「蟲製作」系,成為貫穿日本動畫產業發展的兩條軸線。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就此拉開。

手塚治虫對未來的判斷十分敏銳:「今後是電視動畫的時代。我要把電視動畫推廣到每一個日本家庭的起居室去。」電視機作為新​​的媒介,已經普及。「蟲製作」的理念就是佔領電視。1963 年,電視版《原子小金剛》播出,轟動日本,創下了收視率神話。

「蟲製作」成功的背後,是巨大的工作壓力。與製作週期長、資金寬裕的電影動畫相比,電視動畫製作節奏快、成本低,工作強度極大。《原子小金剛》每週製作一集,每集近 30 分鐘,在當時簡陋的創作環境下是不可想像的。這樣的高壓下,蟲製作的不少職員每晚睡在睡袋裡,在辦公室過夜。但他們的收入卻不像他們製作的動畫那麼光鮮。蟲製作為了搶占電視台的渠道,不惜一再降價,《原子小金剛》的單集預算僅為 50 萬日元。很快,動畫行業陷入了惡性競爭,從業人員的薪資也被壓得很低。

為了節省成本,蟲製作將每秒 24 幀的動畫,​​縮減為每秒 12 幀,甚至 8 幀。此外,手塚治虫還採用了美國「有限動畫」的方式,只修改畫面中有動作的部分(如說話時人的口型),其餘只用一張畫作。

在宮崎駿等「東映」系工作的人員眼中,這無疑是偷工減料。「蟲製作」模式下的作品,表現力自然不如東映的電影動畫,但新媒介也激發了創新。蟲製作的杉井儀三郎、出崎統等人,引入大量靜止特寫、攝影用光、注重特寫、多用象徵符號、頻繁的鏡頭切換等手段,彌補了人物動作的不足,這種風格也成了日本動畫的一大標誌。

「東映」系與「蟲製作」系針鋒相對的製片理念,本質上是電影、電視兩種媒介的對立。在 1960 年代,蟲製作系的理念,無疑比東映系的理念更先進。

「東映」系的風格並沒有完全消失。亞細亞堂的望月智充、原 SHIN-EI 的原惠一、地圖的細田守,甚至當今的京都動畫,都有昔日「東映」的影子,但他們都逐漸接受了蟲製作系的思想。

蟲製作公司於 1973 年解散。但蟲製作對日本動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帶給行業帶來活力,使得商業動畫變得風格多元、充滿創造性,也讓動畫從業人員飽受加班、低薪之苦。而且,蟲製作低成本的製片模式,帶動了全行業的惡性競爭,一些粗糙的作品充斥市場。當日本動畫帶著這種風格,開闢西方市場時,歐美觀眾難以接受。一時間,「日本動畫」成了粗製濫造動畫的標誌,觀眾們甚至生造了「Japanimation」這個詞。

這時,有人還在堅守著東映的傳統,他就是宮崎駿。帶著這種信念,宮崎駿、鈴木敏夫,以及《風之谷》的團隊,在 1985 年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 吉卜力的崛起:宮崎駿和他的獨立王國

20140819122235174

(上圖為吉卜力作品海報:《霍爾的移動城堡》、《借物少女艾莉緹》、《龍貓》、《神隱少女》、《螢火蟲之墓》)

1989 年 2 月,手塚治虫去世。宮崎駿卻在行業雜誌《Comic Box》的悼念特輯中,發表了批評意見:「關於他對動畫業所做的那些事,我不想評價。我並不喜歡蟲製作的東西——不僅不喜歡,我覺得那都是不正常的⋯⋯關於動畫——至少這一點我想我有發言的權利和義務——手塚先生所主張的一切都是錯誤的。」

宮崎駿的尖刻批評並非私怨,而是對「蟲製作」系的理念,以及整個動畫行業表達不滿。時值日本經濟泡沫的頂峰,蟲製作的風格大行其道,日本動畫產業卻陷入低谷。宮崎駿不接受蟲製作的導演風格,也不認同機械化的製作模式。可是,除了埋頭創作,宮崎駿無力改變整個行業,他躲進了名叫吉卜力的城堡,成了自己的國王。

吉卜力是血統最純正的「東映」系。在成立之初,鈴木敏夫表示,吉卜力是為了「純粹建立一個為高畑勳、宮崎駿兩人專用的創作平台」。可以說,這是一次理想主義的​​選擇,他們相信個人的創造力和職業熱情,最終會戰勝龐大、醜陋的工業體系。

吉卜力堅持著自己的道路。它的作品全部使用手繪,極少採用三維技術,有強烈的東方世界夢幻般的美感。成立近 30 年,吉卜力為影迷奉上了多部精品,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一時風光無限。《魔女宅急便》、《紅豬》等多部作品奪得年度票房冠軍,2001 年的《神隱少女》日本票房高達 304 億日元,至今保持著日本電影票房紀錄。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fL-2Tfrslo[/youtube]吉卜力勝利了。這座城堡終於崛起,變成一個獨立王國。它帶給殘酷的日本動畫業一陣清新的風,正如它細膩乾淨的畫風。

然而,在日本動畫產業的版圖中,吉卜力一直是游離在外的另類。電視動畫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業界的主流,市場份額由東映動畫​​(《灌籃高手》、《海賊王》等)、Studio Pierrot(《​​火影忍者》、《幽遊白書》等)、SUNRISE(《高達》系列作品)等巨頭,以及眾多中小公司瓜分。相比之下,一兩年才推出一部電影作品的吉卜力,顯得與動畫業界格格不入。

  • 另類的吉卜力:在工業時代的手工工作坊

20140819122235833

隨著吉卜力的成功,它已擁有 300 多人員工,但它的模式一直沒變。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吉卜力的製片模式是歷史的倒退。吉卜力對電影市場反應冷淡,不計成本地推出小眾作品。在這裡,導演創作自由度很大,但在內部缺少制衡力量,並沒有製度上的風險控制。這些都使吉卜力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日本常規的動畫公司採用計件制,按勞動量付酬勞,做一個鏡頭給一個鏡頭的錢。吉卜力則採用全制工資制度。1989 年,吉卜力《魔女宅急便》大獲成功,但幕後辛勤工作的動畫師們,收入還不到日本平均薪資的一半。宮崎駿等人有感於此,將公司改為固定給薪制,大幅度提高了員工的待遇。

全職工資制雖然美好,卻給吉卜力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吉卜力財報顯示,其工作室運營成本每年高達 100 億日元。

另一方面,吉卜力幾乎只做電影動畫,宮崎駿又堅持手繪,進一步拉高了成本。2013 年宮崎駿的《風起》動畫師團隊高達 100 人,製作週期近 3 年,人工成本就高達 20 億日元。同時,吉卜力也不拍電影續集,像《神隱少女》這樣的經典之作,難以像《哆啦 A 夢》這樣,每年在大銀幕上複製價值。這與當前日本動畫屆主流的製片模式背道而馳。

以電視動畫劇集為核心的業界主流公司,收入穩定,成本低,迭代迅速,這是在激烈競爭的工業時代,追求效率的理性選擇。相比之下,吉卜力像一個傳統的手工作坊,將資源集中在嚴重依賴票房收入的電影上,精耕細作,沉浸在技術的打磨上。 這種笨重、老舊的製片方式,等於將雞蛋都放進了一個籃子,風險極大。吉卜力的三位靈魂人物,宮崎駿、高畑勳和鈴木敏夫都深知這種風險。工作室成立之初,他們就有想法:「如果作品不賣座而虧損,就直接解散。」

吉卜力的確成功了,它像是精密的機器,貫徹著宮崎駿和高畑勳的天才意志,將一個個炫目的夢境和狂想變為現實,並在不斷錘煉中形成了手工匠人般的氣質。然而,宮崎駿的退休重創了吉卜力。它成了失去了靈魂的軀殼。而宮崎駿的接班人,還遲遲沒有進入公眾的視野。失去了宮崎駿,吉卜力的這種模式還能持續嗎?

  •  「後宮崎駿」困局:吉卜力為何後繼無人?

風華正茂的宮崎駿和高畑勳,他們共同締造了吉卜力王國,而吉卜力為什麼沒能找到宮崎駿的接班人?

也許一件小事能給出答案。

《跳躍吧!時空少女》的導演細田守,早年曾十分嚮往吉卜力的工作環境。他參加了吉卜力的研修生考試,一口氣提交了 150 張畫作,引起一陣轟動。但最後他沒能通過測驗。宮崎駿看了他的作品後,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解釋他落選的原因:「你如果進入吉卜力的話,你的才能一定會被磨耗殆盡,所以不讓你通過測驗。」

一位極富才華的年輕人,就這樣被關在了吉卜力門外。宮崎駿的話看似莫名其妙,卻說出了吉卜力後繼無人的原因。

在吉卜力,有野心、有才能的動畫導演幾乎得不到歷練的機會。吉卜力對動畫師的要求極高。但這些動畫師只是宮崎駿、高田勳等少數導演的意志的執行工具,他們只需埋頭鑽研畫功,滿足宮崎駿等人的要求。

吉卜力很少做電視動畫,可是電視動畫正是一個導演快速成長、鍛煉的重要渠道。一部動畫電影,有數十、上百的動畫師參與,但導演、助理導演、演出助手的位置,只有寥寥數人。有才能的年輕人慕名加入吉卜力,卻發現只能年復一年地將創作熱情投入到某個高度細分的領域,工作 5 年、10 年卻沒畫過人物的動畫師大有人在。動畫師們像一顆顆閃亮的螺絲釘,而不想成為釘子的人,只能離開。

《攻殼機動隊》的導演、動畫大師押井守曾諷刺吉卜力是「蘇聯」,而前任社長鈴木敏夫是「克格勃」。他這樣評價吉卜力的工作環境:「出色的人會非常出色,但底層的傢伙們會很難翻身。」

迪士尼 2D 動畫部門裁撤後,一位迪士尼的動畫師到日本求職,但他的職業技能已經固化,不能適應日本業界的需求。吉卜力的部分員工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優越的生活氛圍、狹窄的技能和視野,一旦離開吉卜力大家庭,就會被殘酷的動畫業界吞沒。

吉卜力也有培養新人的研修生製度,但大環境不變,有才能的新人難以上位,紛紛出走。動畫師小西賢一(動畫研修生一期)、安藤雅司(動畫研修生二期)都離開了吉卜力。動畫導演村田和也(演出研修生一期,《鋼之煉金術師:嘆息之丘的聖星》導演)、宮崎駿親自教導的高橋敦史(《青之驅魔師》劇場版導演))、宮地昌幸(《亡念之扎姆德》的導演)等,都沒有留在吉卜力。他們在出走之後,才有機會執導作品,大放異彩。

自己培養的人才外流,外來的人才也留不住。外聘導演望月智充、森田宏幸,都是結束一部影片合約,便轉身離開。導演近藤喜文曾被視為宮崎駿的繼任者,卻又英年早逝。目前,吉卜力的導演梯隊中,只有米林宏昌(《借物少女艾莉緹》導演)、宮崎吾郎(宮崎駿長子,《地海傳說》導演)等人,他們都不具備宮崎駿的影響力。

電影動畫的風險巨大,吉卜力不會貿然啟用新人導演。新人沒有試錯空間,這形成了人​​才的惡性循環。吉卜力這種僵硬固化的製作模式,最終形成了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 吉卜力會如何謝幕?

20140819122236967

宮崎駿:「吉卜力終將解散。」

吉卜力從來不是日本動畫的拯救者。它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吉卜力雖然在全球影迷心中有極高的地位,但由於一直游離在主流之外,它對日本動畫行業的影響卻不大。假如吉卜力不再製作電影,除了影迷和媒體的短暫唏噓之外,日本動畫業並不會掀起任何波瀾。也許,這才是最令人悲傷的。

吉卜力的靈魂人物們都已垂垂老去。鈴木敏夫 66 歲,宮崎駿 73 歲,高田勳已是 79 歲高齡,他們又能堅持多久?痛則思變,但吉卜力進行大範圍改革的意義不大。假如真的改革人事制度,聘用臨時社員,製作電視動畫,與整個動畫業合流,跌跌撞撞地去迎合商業市場⋯⋯自我革新不僅是艱難的,更意味著對昔日理想主義的背叛。那時,吉卜力的締造者們,不正是憑著固執的「職人」(日語,即手工藝人)信念,才創造了業界神話嗎?

這是「後宮崎駿」時代,吉卜力所面臨的哈姆雷特式的選擇:是為了生存融入時代,最終淪為平庸,變得面目全非——或是在困境中堅守信念,直至難以為繼?

即使有一天吉卜力停止創作,甚至完全關閉,它的精神遺產也依然寶貴。它所秉持的理想主義的​​火把,或許暫時沒能傳遞下去,卻散落著點點火種。吉卜力的理念,以及對理念的堅持,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也許,這些零星火焰,有天會在日本動畫界再次熊熊燃起。

  • 吉卜力的未來:它只是個從飛機取來的名字,終究會解散的

宮崎駿對自己一手締造的吉卜力的命運卻十分淡然。他不像迪士尼,或是手塚治虫,有改變行業的野心,他只是個本分的藝術家和電影工匠,不考慮商業與市場,埋頭打磨自己的作品。對宮崎駿來說,吉卜力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解散是理所當然的結局。

「未來很明確,吉卜力會解散的。」在 2013 年的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中,宮崎駿這樣說道。

「……這是不可避免的。」

「吉卜力是我從一架飛機的名字隨便取來的。它只是個名字而已。」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