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一篇別人寫的網誌,裡面提到日本小說作家(註一)的一句話:「很多人都是三十歲就死了,直到八十歲才埋葬。」這句話的衝擊扣入心弦,現在社會中的人們不就是這樣嗎?
大學畢業後選擇要不要念碩士,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念博士,然後出社會,接著死亡。這裡的死亡不是意味真正的死亡,而是指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一樣的事,過著一樣的生活,這和真的死亡並沒有差太多。
我們和死了有什麼兩樣呢?
最後賴在校園裡,讀到碩士、讀到博士接著再讀到雙博士,出了社會考普考、高考再考地方考試,不然就是在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公司做著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工作,接著退休然後養老。聽起來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子了,應該可以很滿足才對,但這過程中快樂嗎?這種日子像服了毒藥不斷地慢性死亡,最後像活屍一般在這個世界,每天重複著開機、關機和待機。
我們真的什麼都沒辦法改變嗎?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大環境,但卻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可以試著衝擊這無趣的一切,讓自己如浴火重生一般。就算身邊的大家猶如喪屍般活著,不過從每一個我們開始改變這一切,最終總會眾志成城,才會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既得利益者以及創造這大環境的巨人,終究有夕陽的那天,而你是選擇加入憲兵團還是調查兵團呢?
許多人常常詢問著關於死亡與活著的定義,我想這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那麼清楚、絕對,不過或許你自己可以試著開始回顧自己的生活。
註一:原本出處可能為 Benjamin Franklin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由網友 L 提供。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