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印尼古海之舞,國際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的現代舞終章《鹽》

Editor's Note
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學會潛水後將經驗一部份浮上舞台成為演出,《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第三部和最終章。而鹽是海洋的萃取物,象徵了這段經驗,藉由現代舞探討人與海洋的關係,提醒人們海洋是生態極重要的一環,如何將生態及文化永續經營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

曾和瑪丹娜巡迴演出、在國際舞壇備受矚目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從小學習爪哇宮廷舞,談及自身背景時總會提到他成長於農耕文化,即使身為萬島之國的子民,但成年之後才真正接觸海洋,據他自己的說法是「脫離舒適圈」。

「我從前不海泳的,我很排斥,覺得很恐怖。直到某天,我被賈伊洛洛的長官丟進海裡,他真的是用丟的。沒想到就此改變我的人生。鎮定下來後,我在水裡睜開雙眼,霎時彷彿墜入愛河。自那天,既陌生又熟悉的新世界在我眼前展開。最要緊的,水下世界永不吝於給予我靈感。」

國際舞壇備受矚目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

賈伊洛洛位於印尼東部的西馬黑拉縣,與艾可的家鄉梭羅市的距離達 3,500 公里。印尼東西超過 5,000 公里、橫跨亞洲和大洋洲的群島國特徵,令人聯想起奇幻作家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世界。在這個國度也有一種魔法,陸海之間多種語言、民族、宗教共存,使其文化底蘊極為豐富。「在這裡追尋靈感從來就不是件難事。有繽紛的傳統文化,還有印尼人互相學習與容納的開放心胸。在印尼,我每到一個未曾去過的地方,總能立刻發現啟發人的物事,比如人們交談的姿態、在地人的穿著、當地音樂和舞蹈⋯⋯諸如此類。」談藝術創作,艾可稱:「我的方法是試著再次詢問、再訪當地,並用我擁有的知識和理解力重新詮釋這個文化——這必須透過創造與異文畫的對話來達成。」由此誕生了賈伊洛洛三部曲:《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鹽》。

賈伊洛洛三部曲,一趟求得至真的航程

艾可學潛水後將經驗一部份浮上舞台成為演出,一部份沉澱到心底成為他的內力,能夠潛入異於原生領域的文化。2014 年的《哭泣賈伊洛洛》七名少年舞者皆來自當地,他們漂浮如深海的漆黑舞台,像聚了又散的魚群,燈光正似透入海底的光線;2016年《Balabala》是從當地一百五十人選出來的五名少女,身著黑罩衫與黑短褲,用青春跳出水中才有的無重力。兩齣舞作氣質不盡相同,然動作中都略為弓身往前的戰士姿,是種如箭的、不畏的姿態。

2014 年的《哭泣賈伊洛洛》表演與七名少年舞者

到了 2018 年的《鹽》,三部曲收斂成艾可的獨舞。問及三部曲發展的脈絡,「如你所見,《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鹽》三齣舞作看似各自獨立。《哭泣賈伊洛洛》裡是數名少年舞者,《Balabala》是少女舞者,《鹽》是一個人上場。除了我以外所有舞者都來自賈伊洛洛,而且背景五花八門,表演當時都不是專業舞者。三部曲每一個階段都是挑戰,同時打開了我的視野,看見各類型的文化議題。我由衷高興能和舞者們透過舞蹈找到一種和諧。《哭泣賈伊洛洛》是很美妙的開頭。另一方面,對我來說,跟少年合作比較容易,和少女共事相對具挑戰性。不過,同幾名少年的合作經驗提供了我們更強韌的文化連繫,因此更樂見《Balabala》的誕生。」

「我決定在《鹽》創作獨舞,作為三部曲的最終章,是因為我自覺有責任分享我的肢體、我的經驗和詮釋,並好好完結這趟旅程。這種方式最能夠傳達我的想法和感受。」艾可談到獨舞的緣由,反映他自身的舞蹈歷史,也莫不像是回應生命的潮起潮落。至於舞作為何稱為「鹽」,他解釋道:「《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第三部和最終章,是我重新探訪、詮釋與質問賈伊洛洛文化的這趟旅程中,所萃取出的精華。而鹽是海洋的萃取物,象徵了我這段經驗。鹽巴是歷經多道手續從海水中取得——我就是這樣創作這齣舞作的,走過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

《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第三部和最終章

我們與大海本質相異,卻又相互依屬

「《鹽》很大一部份談論到人類在海中的現象及二元對立。人並非生來就能在水中活動,必須仰賴器具和科技。然而,潛水時可以感受到眼前情景是多麼熟悉而美麗,水中活動又的確是人類生命的一部份。我們也深知海洋是生態極重要的一環。」對於今年臺北藝術節的主題 I (do not) Belong to You 是否與《鹽》相符這個問題,艾可如此回答:「雖然人類並非天生能在海裡呼吸,但我們和海是彼此相屬的。」

觀眾看完演出後,說透過《鹽》的舞台或多或少能感同身受在海裡的經驗,包括水底的深度、靜謐和密度。艾可聽了很開心,補充道:「此外,有些觀眾也能夠在《鹽》裡頭捕捉到《哭泣賈伊洛洛》和《Balabala》的蛛絲馬跡,將這三齣作品連結起來。」

文字:陳雨汝

不可轉載
2019 臺北藝術節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2019 臺北藝術節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策展主題,邀請來自亞太及歐洲的跨領域藝術家,以及臺灣的年輕創作者,於 8 月 3 日至 9 月 8 日,推出 13 檔售票節目、4 檔免費節目、2 檔展覽。透過藝術及社會參與,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並讓所有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帶出彼此共同的理念,為臺北打造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