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個比利》帶你進入威廉.史丹利.密利根的多重人格世界

我們既是比利,又不是比利,我們只是不斷的「假裝」自己是比利,盡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是麻煩還是不斷的接踵而來,由於有時我們無法控制,到底內部是誰在操控這個大家所看到的比利。

比利的這軀殼裡裝了 24 個人格,大家個性迥異,擅長的東西也不盡相同,而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然而並非每一個人格都適合主宰這個軀體。有些不適當的人格,他們隨心所欲滋事、犯罪,讓大家陷入危險,甚至是背上法律責任,使得「生活」離他們越來越遠,同時也造成比利的主人格出現自我毀滅的舉動。

因此為了確保「比利」的安全,聰明的亞瑟、身手矯健的雷根、善於溝通的艾倫、擅長解鎖逃脫的湯米……,他們讓比利的主人格沉睡,並輪番上陣,確保「比利」安全且正常的「生存」著。

不過事情沒有他們想的簡單,有時因為外界的影響及壓力,比利內部的人格會開始變得不受控制,人格與人格之間失去聯繫與制衡,而那些不適合的人格便會趁機出來為非作歹。因為沒辦法互相溝通,他們嚴重的遺失時間,人格在突然接管「比利」的狀況下,常常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又為什麼在這?之前做了些什麼事?為什麼口袋裡多了錢?為什麼被警察抓?為什麼要受罰?

從《24 個比利》到續作《比利戰爭》,紀錄了威廉.史丹利.密利根(又稱作比利)被警方逮捕後,一連串的司法判決及精神治療的過程,同時也詳述了比利的多重人格內在運作模式。

在書中可以看到比利的 24 個人格總不斷的在嘗試融合,把自己變成一個完整且無害的比利,但每當他要回歸「生活」的時候,社會輿論的壓迫、司法的不公正、錯誤的醫療、人們不友善的態度,總使他從希望墜落到絕望,並再度崩解。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審判、轉院、治療,社會的現實不斷向比利排山倒海襲來,他(們)又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

330px-Portrait_Shots_Billy_Milligan_(Criminals_in_1970)_
威廉.史丹利.密利根本人(圖片來源

在看《24 個比利》及《比利戰爭》的時候,我總是需要一再的提醒自己,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畢竟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太難想像,與其他人格共享身體的感覺,因為他們既是你,又並非完全的代表你,明明長得一模一樣,不過個性、技能卻又大相逕庭。

還記得在書的開頭部分,比利的其中一個人格「大衛」,與精神科醫生桃樂絲的對話時,不小心說出「場子」一詞,並在對方進一步追問後如此解釋:

是亞瑟那樣說的。他跟我們說有一個人必須要出來的時候,好像有塊很大很亮很白的地方,每個人都站在周圍,有的在看,有的在床上睡覺。不管是誰站到場子裡,就是跑到這世界上了。亞瑟說:『誰在場子上,誰就具有意識。』

這段描述令我非常驚訝和印想深刻,因為我從沒想過原來多重人格是這麼運作的,乍聽之下就像是他們的腦袋裡有一個舞台,誰在聚光燈下就可以展現自我,被大家看見。

威廉.史丹利.密利根在 2014 年的時候,因為癌症而過世,如今許多人還是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並認為他是一位高明的騙子。「比利」的確有犯罪,但他是不是騙子,我想讀者在下判斷之前,可以先透過《24 個比利》與《比利戰爭》了解威廉.史丹利.密利根在被逮捕後,這 14 年(1977-1991)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可轉載
blues_yang
好奇鬼一枚,試著去了解很多東西,尤其是人們。
好奇鬼一枚,試著去了解很多東西,尤其是人們。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