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15.2015

我在這裡,因而把你推向彼方 ─ 奈良美智的自畫像

在還沒有被仔細認識以前,奈良美智的畫中人便已經被太快來襲的商業機制冠上一套固定且深植一般觀眾內心的介紹說詞,但遠比以表面所見描述畫面中人更令人難以忘懷的,其實是 2007 年由導演板部康二所拍攝的紀錄片《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中,在一場充斥著對藝術家愛戀目光的粉絲見面會裡,一名七歲的韓國女孩賽荷,在遞上台的提問紙條背面寫著:「美智叔叔、美智叔叔,悲傷時我好想喊你的名字。」這幾行簡單的語句,也許才是真正透析奈良美智作品的最佳註腳。而在幾年前一次展覽邀請中,奈良美智以通信的方式邀約人在紐約的草間彌生,以書信對話的方式參與他的個展,當時年已八旬的草間彌生在信中寫下:「你前面的道路很寬廣,我希望你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翅高飛。而且讓每個人都感到開心。如果你覺得寂寞,請想想我」,這些溫柔的文字出自同樣在年輕時便隻身出國闖蕩的前輩,彷彿遙遙回應著當年七歲的賽荷在奈良美智作品中所讀出的無盡寂寞。

CRI_92942

CRI_176983

長期以來,便有一派解釋奈良美智創作的方式,將他的作品視為是日本青少年壓力狀態的反映與症狀,他曾為此解釋,這其實源自於他那個身為鑰匙兒童的童年,這些作品其實是「關於情感的風景」。也許就像他剛自德國回到日本、2001 年在橫濱美術館那個關於藝術家自身童年時代的個展題目「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其中的「You」所指的正是「my childhood」,奈良美智談到:「我畫的小孩都是自己的自畫像,但大家卻以為我是個愛小孩、對小孩有興趣的人,事實上,我真正有興趣的是我自身的兒童時代。」

1959 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的奈良美智,在那個大多數日本父母們都忙於工作的 1960 – 1970 年代裡,奈良美智以無限的想像力填滿寂寞的個人時間,繪畫成為他的避難所,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讀到日本戰後經濟的痕跡。當時,大眾文化開始大量湧入,西方的卡通與日本漫畫、陪伴青少年成長的龐克搖滾音樂(高中到大學時期的奈良,也完全沉浸在搖滾樂中無法專心作畫),與其中所倡導的自由、叛逆、讚揚和平的主張,都顯現於奈良美智學生時期那些充斥德語、英語、日語短句,與引自龐克搖滾的叛逆主題,緊握著拳頭又憤怒帶刺的孩童形象之中。

333

這些對現實(或大人的世界)反映出疏離、焦慮、憤怒的作品狀態,到了近幾年開始有了變化。也許是年紀漸長,抑或是長期旅外重回故鄉日本之故,奈良美智的作品漸漸有了溫度,畫中的孩童也開始擁有一雙溫柔的眼神,而最明顯的,大概是歷經日本 311 地震後,藝術家對自身創作的重新思考。2012 年,重回橫濱美術館的奈良美智,以「有點像你,有點像我」為題舉行個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尊大型的青銅雕塑,不同於過去以玻璃纖維為材料模塑出光潔表面的立體作品,奈良美智直接以油土堆塑出充滿手感與創作者體溫的作品。奈良美智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七歲賽荷在寂寞時的思念,主要原因並非商業模式中所打造的流行符號,而是作品與觀者的親密關係,一如日本美術評論家椹木野衣所形容:「即便畫作中的小孩子臉龐變得跟畫布一樣大,也不表示這幅畫就允許更多人站在它面前⋯這乍看下允許更多視線投注的畫作,並未曾改變它與觀者之間一對一的觀看關係」,觀者以一己之軀佔據了某件作品之前的位置,那個帶著未明情緒的大眼女孩,彷彿對著注視她的人如此說著:「我站在這裡,因而把你推向了彼方」。

不可轉載
nowhere
小時候畫畫、十幾歲攝影兼設計、二十多歲念藝術,現在因為資訊與閱讀癖開始專職寫字。
小時候畫畫、十幾歲攝影兼設計、二十多歲念藝術,現在因為資訊與閱讀癖開始專職寫字。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