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10.2015

成為女王之前-生活在幻想與象徵之間的草間彌生

編按(2019/7/4):日本前衛女王草間彌生從小飽受幻覺所苦,面對眾人的反對一路掙扎,用生命創作。

「對於每一天都在與痛苦、不安、恐怖戰鬥的我而言,只有不停的創作,才是讓我從病症裡恢復的手段」-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 at the age of ten te24_0
1939 年,十歲的草間彌生

1929 年,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鄉間一個經營苗圃生意的世家,是家中四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而在她成長為日後眾所皆知的圓點女王之前,童年時期的她便已經飽受種種幻聽、幻覺的侵擾:長著人面的堇花、薄絹般包圍著整個空間的細網、自桌布上流瀉蔓延到房間中的紅花圖紋⋯⋯這些無法化為語言的不安狀態,只能不斷以畫筆將這些幻覺紀錄下來,使它們成為能稍稍接近現實的姿態,有些時候,手的動作幾乎追不上思緒飛馳的速度,她曾說:「我一拿起筆,就覺得各種東西不停湧現,所以人家問我:『你在畫什麼啊?』我說:『問我的手吧』。」

portrait of yayoi kusama in her room in her parents' home in matsumoto, c.1957 _0
1957 年在松本家中的草間彌生

雖然從草間彌生童年時期的作品中,就已經可以看見她對藝術的熱情(或者說,這是她在疾病中選擇繼續活著的唯一理由),但在當時代的氛圍與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她的家人(尤其母親)並不支持小女兒成為藝術家的夢想,畢竟在他們的印象中,藝術家都是些無所事事、不知所云的傢伙。不過,這股希望她成為一般主婦的家庭觀念並未動搖她的意志,即便圖紙被撕毀,她仍然可以設法找到資源,像是藉由工人留下的油漆塗料、破損的麻布袋等等克難材料繼續創作。

1948 年,二戰的煙硝方休,草間彌生說服父母讓她前往京都學習繪畫(當然,她馬上就厭倦了學校所教的傳統方法),獲獎、個展不斷的她,豐沛的才華也在 1950 年代開始在家鄉受到認可。1957 年,28 歲的草間彌生隻身赴美,繼續追尋藝術創作的可能。

kusama014
草間彌生的《無限之網》(1961 年於 Stephen Radich Gallery)

最初在紐約的生活當然不如想像中的順利,房租、食物、畫具無一不花錢,偏偏位於商業區的破爛工作室,一到晚上就沒有暖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夜夜難以成眠的草間彌生,只好起身繼續畫,因為除了工作以外,她沒有任何對抗飢寒的方法。她投入口袋裡所有積蓄,在工作室中張起一面巨大的黑色畫布,這個嬌小的女子則必須站在梯子上、伸長手才能畫到邊緣。她日日夜夜以纖細的筆觸在畫布中畫下數百萬個點,試圖編織出一面不餘空隙的白色之網,在幾乎不眠不休且經常為了節省開銷而忽略進食的狀態下,草間終於在無限蔓延的圓點中,將自己的精神狀態推到谷底。

「早上醒過來一看,我發現自己昨天畫的圖全部都貼到窗戶上,我狐疑走近,想要用手輕輕撫摸那些畫,一碰,所有的圖都被我扯到懷裡,心跳也催起油門轟然加速,我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不行了。」無論救護車如何頻繁往來於醫院與工作室,她還是拼命畫個不停,直到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徵選的當天,草間背著這幅比自己體型大上許多的作品,走過紐約市中心的四十個街區。相對於現在十分前衛的惠特尼美術館,當時的館內氛圍則是難以想像的保守,結果不出所料,創作方法與其他人完全相反的草間彌生落選了,只能再背著這幅大畫走回四十個街區之後的工作室。

483758943

1959 年 10 月,這幅名為《無限的網》的作品,在草間第一個紐約個展「Obsessional Monochrome」裡展出,而這一次,這張沒有視覺焦點、無視於整體構圖、收容了一切關於死亡斑點的蒼白之網,得到一致好評的迴響,但在此之前,草間彌生早已決定要以圓點迎戰,如同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圓點女王,「我把一切都押在圓點上,想和歷史造反」,她如此說著。

不可轉載
nowhere
小時候畫畫、十幾歲攝影兼設計、二十多歲念藝術,現在因為資訊與閱讀癖開始專職寫字。
小時候畫畫、十幾歲攝影兼設計、二十多歲念藝術,現在因為資訊與閱讀癖開始專職寫字。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